close

「浮世」二字原出於佛教,泛指現象界的林林總總;後來引申為當代、塵世之意。1615年,日本德川幕府將首都遷往江戶城(今東京),其後經濟愈發蓬 勃,達到空前的繁榮盛世。新興的工商市民階級消費能力提高、以及宮廷匠師的東來江戶,貴族精緻典雅的品味不再獨霸藝壇,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及內涵反而更能引起江戶市民共鳴,浮世繪即在此脈絡下應運而生.......。上回去東京時看到一些浮世繪的商品,相當喜歡。所以有點想看這個展,沒想到上史博館網站卻遍尋不著,祇得請教GOOGLE大神後,才在網站裏層不知道的小角落找到這個展的訊息,史博館你可以再爛一點~~~

http://www.nmh.gov.tw/zh-tw/Exhibition/Content.aspx?Para=0|22|589&unkey=20


     妖嬌的美人、秀麗的山川、歌舞伎名演員海報等,以庶民生活為主題兼具裝飾性的日本浮世 繪,不僅受市井小民歡迎,更啟發莫內、梵谷等印象派畫家。歷史博物館即日起推出「美人美景.浮世風情—館藏浮世繪展」,展出十二位浮世繪畫師作品,除了知 名的「畫狂人」葛飾北齋,另以「歌川派」畫家為主。

     史博館目前有七十餘件日本浮世繪典藏,一九九八年由時任日本「歌川派」榮譽會長的收藏家五井野正捐贈。五井野正希望推廣日本浮世繪文化, 當時除了捐贈給史博館浮世繪版畫,也贈給中央大學、雲林科技大學等學術機構。這次「美人美景.浮世風情」是這批捐贈中的部分作品,也是首次亮相。

     一六一五年德川幕府將首都遷往江戶城(今東京),新興的工商市民階級掌握全國經濟命脈,經濟蓬勃,達到空前的繁榮盛世。工商市民雖沒有貴 族頭銜,但財力及勢力凌駕於沒落的貴族,他們競相追求物欲享受,耽溺官能享樂,以奢侈揮霍來誇示自身社會地位。當時便有「江戶當天的積蓄見不到翌日的太 陽」一詞來形容市民驚人的消費能力。

     十七世紀末日本發展出一種類似「明星月曆」的商品,主要描繪人們的日常生活、美人、風景和戲劇演員,內容通俗有趣,引起江戶市民共鳴,這類美術被統稱為「浮世繪」,指的是眼見耳聞的社會百態。

     史博館的「美人美景.浮世風情」便以浮世繪常見的主題將展區分成四大部份,即「青樓紅粉:美人畫」、「四時美景:風景畫」、「當世名伶:役者畫」和「源氏佳人:物語畫」。展品集中在十八至十九世紀中期的浮世繪。

     美人畫是浮世繪最大宗的題材,描繪的多是歡場女子。史博館展覽組承辦人張毓婷指出,十七世紀江戶城內規畫「吉原區」(似今日風化區)是藝 妓聚集之處,藝妓接客表演的地方稱為「茶屋」,是當族與富商尋歡與社交場所。藝妓身分固然低微,但她們的穿著打扮往往在當時蔚為一股風尚。

     如這次展出「歌川派」代表畫師之一的三代豐國(即歌川國貞),就是擅長美人畫。一八六一年他繪製《名妓三十六選萃》系列是描繪藝妓表演、 化妝與生活情景。張毓婷指出,畫面中可見化妝師幫藝妓清理頸後,好塗上白粉,還有小藝妓背著盛裝打扮好的藝妓出門,一窺吉原區藝妓的生活。

     此外,歌川國鄉的《爭奇競艷賞花圖》以及歌川國芳的《新吉原仲之町的櫻花園》等,都是描繪藝妓出遊賞花的龐大陣仗,前者畫面中央被人群簇擁的女子彷如花魁般,華麗的裝扮氣勢凌人。

     除了美人畫,「役者(演員)畫」也相當盛行,就是今日明星或電影海報,銷售對象是戲迷和追星族。張毓婷表示,劇場老闆會在劇團演出前,聘 請畫師描繪演員形象或舞台劇照,作宣傳招攬民眾。這次展出豐原國周的《小槌的於大》就是一例,不過畫裡歌舞伎「女角」其實都是男兒身。

     而以風景著稱的畫師葛飾北齋,這次展出《東海道五十三旅站》之「掛川」部分。原作描繪東京到京都五十三個驛站風景,是浮世繪常見的主題,不過,這次只展出葛飾北齋在「掛川」這個地方看到兩位女性曬布的單幅風俗畫。

中國時報  2010.11.01

吳垠慧/台北報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dealis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